🚩設計小白の週更大挑戰|UX基石課程 01:全面體驗設計管理策略

Kaka/Grace
9 min readNov 4, 2022

--

⚠️ 卡卡 の Murmuring Alert 🔛

寫文章最難的就是開頭了。左想右想,與其來介紹什麼是「UX 基石課程」(附上連結你們自己看),不如來聊聊(如果順利的話)接下來一連九週的課程分享企劃為什麼取名為「設計小白の週更大挑戰」吧!(對,強調本人是設計小白,也是商業小白,不料 UX 又設計又商,所以在此先替往後用字或說明不慎的部分,立個免責聲明∠( ᐛ 」∠)_((喂

事情是這樣的:「設計小白の週更大挑戰」本來是要放在文章最後的(自嗨用)小彩蛋 hashtag,不料 Medium 新手本人這才發現 Medium 沒有 #hashtag 這種東西⋯⋯覺得可惜之餘,突然靈機一動💡 熊熊發現了課程分享紅海市場的差異化密碼 ʕ •ᴥ•ʔ!於是乎,企劃名稱就這麼誕生啦~🎉

開頭寫到這裡好像差不多了,之後有機會再來跟大家抬槓~∠( ᐛ 」∠)_那廢話不多說!趕快來回顧一下「2022 UX 基石課程」第一週 唐玄輝老師 Hsien-Hui Tang 上課分享的內容吧! ✧*。٩(ˊᗜˋ*)و✧*。(還請唐老師笑納 ><)

Overview

1. 談「體驗設計」之前:「設計」是什麼?
2. 所以,什麼是「體驗設計」?
3. 案例分享:捷運中山站再設計、交感身心診所、iCAN
4. 全面體驗創新:體驗思維、體驗管理、體驗策略
5. 面對體驗策略時代,唐玄輝老師給學員的三個建議

談「體驗設計」之前:「設計」是什麼?

「設計是什麼?」

每一堂設計課的開頭,常常都會回到「設計是什麼」的問題,而答案通常大同小異,不外乎就是「設計=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」。不過,究竟是解決什麼樣問題?每個學科說到底,都在探討如何解決問題;從設計角度出發的問題解決,又有何不同?

唐老師說:「具有人造選擇的空間,就需要設計。」

聽起來好像很抽象。什麼叫「具有人造選擇的空間」?這讓我想到陳宜秀老師曾在課堂上從 Hebert Simon 的觀點出發,將設計定義為「將可掌握的條件做有意識的安排」,兩者看似相互呼應。還是覺得很抽象沒關係,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唐老師為設計下的另一個定義:

「設計是創造人與物間更好的關係。」

這聽起來比較好理解。至於如何探討「人 — 物關係」?首先,必須定義「人」與「物」(人造物)之間的關係為何。依關係緊密程度,是陌生人、熟人、朋友、家人的層級?根據所定義的關係,再逐一考量與「人」和「物」各自有關的面向,詳細內容如下。

設計師的使命,是創造「人-物」間更好的關係。(參考:唐玄輝老師 上課講義)

🎯 人-情境-目標市場-社會與政府:
在考量「人」的因素時,可依循「5W1H」的脈絡,思考:你TA是誰(目標市場在哪裡)?他們在什麼情境下,會需要什麼(needs)?想要什麼(wants)? 此一需求或情境,可能受什麼社會/文化脈絡影響?產品/服務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?

🎯 物(產品與服務)-生態系-品牌-產業與科技發展:
先從「人」的需求出發,再考量「物」的因素,可參考「服務」的四大面向,思考:提供「物」的場域,是實體或虛擬? 各自場域對應到哪些人員/機器人?哪些物件(objects)? 此一服務或生態系,如何反映品牌價值?受什麼科技/產業環境影響?
*註:四大面向/維度(dimension)包含:(1) Offerings — 產品/服務 (2) Staff — 人員 (3) Environment — 環境 (4) Communications — 溝通傳達。

🎯 設計師-公司-產業
回到一開始的定義:帶入「人 — 物關係」,若設計是創造「人 — 物」間更好的關係,則設計師的工作,是將可能影響「人 — 物關係」的諸多元素,進行有意識的安排(或「選擇」)。在此一「具有人造選擇空間」的情境中,安排的過程不只依個人風格而不同,也受設計師所屬的公司或產業影響。

定義完「設計」後,回到本次課程的主題:所以,什麼是「體驗設計」?

什麼是體驗設計?我們常常聽到的用戶體驗(UX)設計、客戶體驗(CX)設計、服務設計,好像都跟體驗設計有關。但三者究竟差在哪裡?

唐老師強調,「體驗設計」設計的不是「體驗」,而是設計「影響體驗的東西」。根據所屬公司或產業的特性和習慣,設計師在探討「人 — 物關係」時所著重的「會影響體驗的東西」也跟著有所不同,進而衍生出 UX 設計、CX 設計、服務設計等分別。

舉例來說:UX 設計主要在探討單一接觸點上,影響「人」的所有因素;CX 設計則強調「時間」,探討由多個接觸點組成的體驗歷程中,各接觸點如何影響「人」的體驗,常用工具為顧客旅程地圖(CJM);服務設計則強調「如何橋接」構成「服務」的元素(人員、物件、場域等)並建立服務生態系,常用工具為服務藍圖(SBP)。雖然切角各有不同,但設計的本質其實是不變的,皆圍繞在「人 — 物關係」的探討。

從設計的本質出,唐老師也強調:雖然設計工具(如上述的 CJM、SBP,或常見的設計思考模型等)可以協助我們導引設計的方向,但問題解決上要學習跳脫用工具思考、不受限於載體和最終產物。從問題核心出發,才能避免對解法的想像受限。

除了從概念探討何謂體驗設計,唐老師也透過實務案例(如下),檢視概念如何落實於解決真實場域的問題。

📢~同場加映~📢

🎯 案例分享:從「捷運中山站再設計」看體驗設計——再設計了什麼?沒有思考到什麼?
🫀 案例分享:從「交感身心診所」看體驗設計中的跨領域思維
💎 案例分享:從 iCAN 看「三鑽石」模型如何導引設計流程

(都是有趣的案例!不過,礙於課程太精實短時間整理不完+筆者正逢期中轟炸⋯⋯之後有機會會努力補上可以點的連結給大家ㄉ ><)

全面體驗創新:體驗思維、體驗管理、體驗戰略

以設計作為鋪陳,面對「數位體驗經濟」的發展趨勢,唐老師提出了結合設計與商業思維的「全面體驗創新」框架,從「體驗思維」、「體驗管理」、「體驗策略」三個層次,探討如何創造「人」和「品牌」(物)之間更好的關係。

「全面體驗創新」框架,橋接:人、服務、品牌、公司、商業。(改編自 唐玄輝老師 上課講義)

🔴 體驗思維:以滿足「人」的需求為設計「服務」的目標,進而增加品牌可持續性(sustainable)的價值,以建立人與品牌的長遠的關係。詳細內容可參考《体验思维》(黄峰、赖祖杰,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)一書。

🔵 體驗管理:從「體驗思維」出發,制定一套「方法」以檢測體驗歷程中「服務」的各面向是否滿足「人」的需求,進而增加品牌可持續性的價值,以建立人與品牌的長遠的關係。如:透過「口碑行銷」(WoM)的方法量化顧客對某連鎖咖啡品牌體驗之滿意度,發現顧客對「人員服務」的滿意度分數最低,故企業可針對「人員」面向進行體驗的優化。

🟡 體驗策略:考量「人」的需求和企業所處的「商業」環境,進行「全面」的企業環境分析(筆者把「全面」理解成「內+外」,考量和該「服務」有關的內外部因素,如:產業現況和痛點、企業本身優劣勢等),以協助企業做出戰略決策,進而提升企業在體驗經濟下的長期競爭力。

不過,為什麼要用「思維 — 管理 — 策略」的框架切入設計問題?商業思維在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性何在?對唐老師而言,設計的目的,不單純是為了設計師的自我實現,更重要的是解決商業問題,並發揮社會影響力。商業思維除了讓問題解決系統化,也呼應「設計創新」的精神:

以滿足「人」的需求為主要訴求,整合既有科技與廠商,以落地實踐為基礎的真實場域創新。

當今天解決的是真實場域的問題,所需考量的也不再只有「人」的需求;此時運用「思維 — 管理 — 策略」的架構,可以幫助我們讓創意落地實踐,以實質商業利潤支持設計發揮長期的社會影響力。(延伸閱讀:從 iCAN 看「三鑽石」模型如何導引設計流程(( *假裝有連結*

面對體驗策略時代,唐玄輝老師給學員的三個建議

課程的最後,唐老師再度回歸設計的本質,從「設計創新」的三大面向,提出體驗策略時代下從事設計工作時,必須注意的三件事:

🎯 Human/Stakeholders~用戶分析加深加廣 X 系統化,精準滿足需求
🎯 Technology~關注設計的數位科技應用,探索體驗可能性
🎯 Business~設計的同時應考量商業本質,追求企業永續經營

設計創新的甜蜜點,是創意創新落地的關鍵。(參考:唐玄輝老師 上課講義)

💬 後記:

最一開始會把 UX 跟「策略」連在一起,是因為今年六月初 Elsa 姊姊在一場課堂演講(那堂剛好也是唐老師的課) 中提到:To become successful as a designer/researcher, you have to think strategically。後來暑假實習沒事做(老闆對不起)的時候佛系讀完《 UX 策略》,那陣子也剛好跟顧問大神許同學聊到了市場研究和 UX 研究在方法論上的雷同,被推坑《 BCG問題解決力:一生受用的策略顧問思考法 》(大推!含金量高又好讀)⋯⋯種種機緣讓我開始對 UX 設計的商業應用萌生了興趣。

在諸多巧合下,很高興能在「UX 基石課程」第一週的課程中,解答了我對UX 的諸多疑問與好奇。從體驗設計的概念釐清和案例研究,到宏觀探討數位體驗經濟下設計的商業應用,以不同視角探索設計在真實場域中的樣貌,更透過各式模型和個案重新檢視設計的本質,是收穫滿滿又具啟發性的beginning!✧*。٩(ˊᗜˋ*)و✧*

以上!第一篇總是文思泉湧 🌊 希望能秉持一樣的衝勁跟熱情,堅持週六上早九+周更下去ㄉ🔥 我們下一篇見! (๑ˋ•ㅂ•ˊ)و✧

🔖 參考資料:
🌟 唐玄輝老師「全面體驗設計管理策略」上課講義
🌟 陳宜秀老師「設計思考與人工智慧」W3 上課內容

--

--